背景
从研二开始,我就开始了我的面试之旅。从最开始的胆战心惊
,到现在的从容不迫
,在其中也经历了许多,收获了许多,有很多的感悟与经验,在这里也能够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。本身呢是一个本硕双非的学生,学校和学历背景并没有这么的优秀,所以相信我的经验也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。有过三段实习经验,分别是名创优品
,友邦保险
以及字节跳动
。这三个公司也都算是大厂
了,更有一个是BAT
级别的,那其实标题改成 '双非学生如何拿到三段大厂实习' 哈哈哈哈,会不会更有吸引力呢。
好了,废话不多说,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面试经验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吧!!!
战略
堂堂之阵
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堂堂之阵以待敌。 --《孙子兵法·军争篇》
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信
,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很自信
,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超级自信
,用很多个字来形容就是你知不知道,现在站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
。自信是一个贯穿全文的思想,不仅要在表现上,更要在内心中真正的自信,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句话我相信我自己
,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或者难题,我都相信我自己,不管是与其他任何的人来进行对比,我也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。这并不是自大,而是我投递了这个岗位,那就说明我充分的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这个岗位,能够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。
实际上,面试,可以理解为通俗的一句话:怎么让别人在短时间内觉得你很厉害
。那么一个厉害的人首先所拥有的当然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与从容,对遇到的困难的问题,也能够相信自己可以去解决。
当然,自信也不是凭空而来的,也是需要自己的积累,经历与总结的。所以,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在这个工作中,这个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,以及一些固有的问题产生的原因,造成的影响,以及解决的方法,这带给我们坚定
。同样的,我们也需要更广阔的了解更多的相关的知识,不必钻牛角尖,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深入的了解,而是要将其与现有的知识相关联,对于不是特别重要的知识,知道其大概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,这带给我们从容
。有了坚定与从容我们在面试中,方可展现出不一样的气势,没有畏手畏脚,只有从容不迫。
四两拨千斤
掤、捋、挤、按须认真,上下相随人难进,任他巨力来打我,牵动四两拨千斤 --《太极拳打手歌》
如果你刚开始找实习,还没有实习经历,同时学校,学历并不是在优势范围。那么很显然,如果你想投一些超级大厂
,显然是不太现实的,这里先说一下大厂
指的是只要你平常听说过,见过的这些都可以算大厂,因为如果不是大厂的话,那么你大概率都不可能听说过。而这里超级大厂
指的是**BAT(ByteDance,Alibaba,Tencent)**这样的公司。
首先是能力问题,大厂
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找,并不是我一定要准备就绪,准备的极其充分才可以进行投递,实际上,你只要把重点的八股背一背,算法刷一刷以及如果你没有实习经验的话,就把项目经历
给准备好,对于你自己的项目要深刻的理解,关键点是怎么实现的,为什么要这样实现,如果你还有自己的思考那就更好了。当然如果你有实习经历
那就再好不过了,同样的,对于实习经历也要充分的说明在什么样的业务场景下,做了什么,解决了什么问题,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,取得了什么成果(最好是可以量化的),在其中收获到了什么当这些都准备好的时候,再配合上我们战略中的堂堂之阵
,相信你面试也可以和我一样达到100%
的成功率的,哈哈哈哈哈哈,在这里小小的装一波🤭。
其次是时间问题,投递了十几份,几十份简历,还没有进面的是很正常的,当然这是在你的简历做的不错的基础上,这跟时机
有很大的关系,对于常见的金三银四,金九银十,这两个时间段,投递成功,能够进入面试的概率将会大很多, 当然啦,反正啥也别管对着大厂
疯狂海投就完事了,总是能进面的。
OK٩(•̤̀ᵕ•̤́๑)ᵒᵏᵎᵎᵎᵎ了,到了这里,我们就要说一下什么是四两拨千斤了,可能说的难听一些如果你没有好的学校和学历,那么可能你连 *超级大厂* 的简历都过不去
,所以这个时候,我们之前的大厂
实习经历就派上了用场,借助这个跳板我们就有机会进入到超级大厂
的面试环节,只要你充满信息,准备充分,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!!!
战术
抛砖引玉
比来抛砖引玉,却引得个墼子 --《景德传灯录》
主动释放信息、引导对方进入己方熟悉领域的策略,在兵法中可对应 “抛砖引玉”。
面试中,在回答其他问题时,有意提及自己擅长领域的相关内容或专有名词(这便是 “砖”),目的是触发面试官的兴趣,引诱其顺着这些信息追问你所擅长的问题(即你想得到的 “玉”)。
例如,我在面试之前已经深度了解了对于一个常见的面试问题**“数据倾斜问题”的造成的原因,产生的现象以及解决的办法,那么在面试中,针对于面试官的其他问题,比如面试官问“”**
李代桃僵
桃生露井上,李树生桃旁。虫来啮桃根,李树代桃僵。树木身相代,兄弟还相忘? -- 《乐府诗集・鸡鸣》
原意是说桃树被虫蛀蚀,李树因长在旁边,代替桃树承受了虫害而枯萎,以此比喻兄弟之间应互相扶持、患难与共。随着语境演变,“李代桃僵” 的含义逐渐扩展,在权衡利弊后,牺牲局部或次要利益,以保全整体或更重要的目标(类似 “丢卒保车”)。
在面试中,当我们遇到了难以解答的问题,我们的核心目的,即这里的“桃”指的是充分的展现我们的能力,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有相关性,类似的我们可以解答的问题“李”来进行回应,既避免了回答不上来的尴尬,又通过相似的问题,间接证明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迁移能力,符合 “李代桃僵”“以易代难、保全整体” 的战术逻辑。
例如,当我被问到“Flink 的 Checkpoint 机制”时,但是我对于 Flink 了解的暂时尚浅,那么我就可以说“我对于 Flink 了解的可能还不太深入,但是我了解Spark 的 Checkpoint 机制,我可以回答 Spark 的 Checkpoint 机制吗”,相信我,面试官一定会让你回答的。
纲举目张
善张网者引其纲,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。--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右下》
实际上,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,有时会会豁然发觉,世间诸多学问实则一脉相承,其间或有异曲同工之妙,彼此关联如蛛网,相互借鉴似镜鉴。
比如我就拿下面的几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一下:
- 大家在学习面向对象中的接口的时,会发现,其实就类似于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中的接口颇为相似,我们无需知道电子设备的内部实现,只需要知道其支持什么样的接口,然后拿来用就可以了。
- 同理还有SparkSQL 的解析,从 SQL 语言最终转化为 Scala代码在 JVM 虚拟机中去执行,我们先不考虑中间的逻辑计划生成与优化,物理计划生成等等,我们从宏观视角来看,实际上就是代码之间的转换,那么在前端开发中,写博客的时候使用markdown 语法,但是最后在浏览器中显示的是 HTML 代码,那么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到了代码之间的转换,细究其理便会发现,二者皆会先将内容解析为抽象语法树(AST),经优化后再转换为目标语言,真可谓殊途同归。
- 再比如,假设你学习了常见的后端开发框架,例如 Spring Boot、Spring MVC 等,然后你也了解了常用的开发模式,比如分为 controller 层,service 层以及 mapper 层,每层使用不同的注解,然后对于全局异常处理再使用全局异常处理器等等,同样的,你还了解了Spring 的核心原理,比如 IOC 容器,DI 依赖注入,AOP切面编程等等。那么当你使用C#的ASP.NET 框架进行后端开发的时候,就会发现,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,对于小项目的开发,完全可以按照同一种的开发模式,并且其框架的核心思想基本一致,如此便能触类旁通,快速上手并深刻理解。
由此可见,在求学之路上,我们当 善于捕捉知识间的共性,总结出通用规律,让知识彼此勾连,而非使其成为孤立零散的点,进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诚如古人云 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,唯有如此,在面试之际,面对相互关联的知识,我们方能从容道出其间共性,既彰显了自身广博的知识面,亦体现了善于思考、勤于总结的能力。
扬长避短
若此者,将军所短也。臣愚,窃以为亦过矣。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,而以长击短。--《史记·淮阳侯列传》
核心思想就是,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我们的主动性,使用致人而不致于人
,通过主动行动掌握战场主导权,让对话节奏围绕自身优势展开,避免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。主动不仅可以控制方向,也可以几乎百分百的发挥效果,如果使用得当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控制节奏。这里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控制方向,什么是发挥效果而又什么是控制节奏。
- 控制方向:就是将大方向向着你所擅长的领域去推进。
- 发挥效果:你主动说你能不能回答你所擅长的东西,并且与之相关,基本上不会有面试官会拒绝的。
- 控制节奏:就是能够将自己的知识系统,知识体系更好的,更全面的展示出来。
使用方法也是非常简单的,只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相关性
,对于关联性弱的知识,简单提一嘴即可,对于相关性强的知识,就问能不能展开说一说,包可以的,然后你就可以充分的展开讲一讲了。
入职工作
恭喜🎉你呀!!! 如你所愿,终于拿到了我们的实习 Offer 了,恭喜恭喜!!!这可能是你第一次的步入职场,前面还充满的许多的未知。虽然有一说一,可能一份工作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收到了录用通知书邮件
的时候了,哈哈哈哈哈(ಡωಡ)hiahiahia。不过还是恭喜你有了这个开心的瞬间,那么我们在工作中也是需要进步与成长的,虽然工作尚浅,我也仅仅写写下一些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,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,以后也可能会有更多,更深刻的心得体会,再慢慢更新啦!!!
记录与总结
这个放到第一个是有原因的,因为这个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你的工作效率,也能够让你更快的 Landing,同时面对每周汇报呀,理解公司的整体架构与业务,乃至补充简历上的实习经历,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。
记录与总结,实际上操作起来是非常的简单的,当你开始做需求的时候,要在做的过程中,充分的记录需求中的每一步,包括 mentor 提出的需求背景,需求的具体要求,需求的实现方案,针对需求问题的思考过程,以及实现方法,还有实现的效果等等,都可以快速的将其记录下来,不需要过于的整齐划一,只需要你自己看得懂即可,关键部分截几张图,配上说明的文字即可。这样有很多的好处,比如:
- 需要做周报的时候,直接将做的记录文档发给 AI,让 AI 帮忙总结归纳一波,再适当修改一下,配上与业务环境的相关信息,那么你的周报就完成了。
- 在记录的过程中也能帮你理清楚思路,构建对于业务体系系统的理解,如果以后隔了很长时间,突然又要用到这个需求的相关信息,根据记录的文档也能够快速的回忆与理解。
- 在补充简历上的实习经历的时候,直接把文档发给 AI,让它一写,一个非常好的实习经历就出来了,只需要简单的稍加修改一下就 OK 了。